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

麗雪 - 打造將才基因 - 20120111

cubase5  伊莉  apple

打造將才基因

作者簡介

 

   杜書伍

 

杜書伍出生於教師家庭,名字是爺爺取的,期許他能「與書為伍」。

畢業於建國中學、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系,原來人生的規劃應是與書本無緣的電腦工程師;詎料卻因為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的機緣,讓他白天當工程師推廣晶片,晚上當總編輯推廣科技知識。從
他在1976年進入神通電腦,一待至今30年。他無時無刻不在動腦,公司大小事一肩擔,主動擴大工作的範疇。從技術、業務,到行政管理職:寫程式、開發電腦、推廣業務、創辦《微電腦時代》雜誌(1986年還榮獲金鼎獎)、後勤管理等等;進職場8年,杜書伍就把一間科技公司的裡裡外外,徹底掌握。當時他不過32歲。

 

導讀介紹:

 

開章第一頁,作者以 ”長歪的樹,長不高" 做開場白,借以強調將才基因的重要性。身為公司主管,我也深刻體驗到人才短缺,面臨薪資調漲的問題,如何積極培訓人才,已是刻不容緩。因此當接觸到此書,所提出的職場觀念,基礎脈絡分明,系統條理清晰,解讀不少管理上的迷失,也深深覺得此書,不但可以運用在職場上,也可以作為人生範疇,並教育下一代

 

  作者自序中提及他對「觀念普及化」所能產生的力量感受很深,因為觀念若能  深入多數人的思惟,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氛圍,使身在其中者自然而然的被潛移默化,這是最自然的改變與提升方式。並希望倘使這本書的付梓,能使職場正確觀念與認知得以「普及化」,職場年輕人能及早建立對職涯、職場倫理與企業組織的正確認知,減少摸索與虛耗的時間,豈非個人、企業與國家的三贏?對於他這樣的理念及胸襟,是值得推崇及效法.

 

本書一共分為四部:

 

第一部對職涯的正確認知

第二部對能力的正確認知

第三部制度是know-how還是束縛?

    第四部將才的條件


以下我引用博客來的導讀中的圖表及架構,作為今天導讀內容,希望各位同學能更清楚並閱讀

 
 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打造將才基因1.jpg    

  • 第一部 對職涯的正確認知  
    豆芽現象
    人兩腳,錢四腳
    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
    公車理論
    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!
    大者恆大
    簡單就是美
    自卑與超越

第一部 對職涯的正確認知

  • 豆芽現象
    「豆芽現象」是職場新人常有的現象,很快地就覺得自己「學會了」,而其實都是學到該行的常識,真正要用時不堪一擊。而這個部分也延伸到第二部的常識與知識:而主管的「豆芽現象」則是急著再往上升,不用過問基層業務,以分層負責的名義,交給部屬完成,久而久之對基層運作生疏,也無法輔導員工。這都是求速成的後遺症。

  • 年輕人的資產與負債

     『年輕人有的是時間與心力(這是擁有的資產),但終究還是年輕人(亦即負債,缺乏經驗)我應該趁著自己年輕的時候,花同樣的時間累積比別人更多的工作經驗,而經驗要累積得快,除了比別人更努力工作之外,似乎找不到其他的方


  • 公車理論

 

    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。


  3.生涯/職涯成長的突破

    對一件事情開始熟練是進步的表現,是經由努力換來的果實,但熟練也會造成阻礙,這是過於輕忽的結果,也是組織中『萬年科員』的由來,一般人所謂中年危機,也是無法從熟練再到下一階段『精』與『通』而產生



第二部 對能力的正確認知



      1.能力的內涵

  

  • 知識與常識,在某項專業裡頭,幾乎有八十%都屬於常識,隻有二十%,才是真正的知識。而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,很可能前兩年所學到的都隻是該行的常識。

 

  • 專業知識、執行能力、學習能力是能力的三大部分,一個人必須這三者兼具才可以稱得上是[有能力]。學習能力是個人能力的基礎;具有專業知識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,避免走錯方向;而執行能力強,才能讓事物產生結果與價值來。

 

      2.五個能力等級:不會、會、熟、精、通

    對於新事物,沒有人天生就會,透過學習得以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與步驟,也就是從『不會』『會』。如同許多人的興趣一樣,去接觸一項專業,但僅僅隻有『會』卻不足以在激烈競爭的工作環境下得到妥協。學會一件事之後,透過反覆不斷操作練習,能進步到把這件事做得更好、更有效率,也就是前面提過的『熟練』代表能夠在效率與品質上都達到一定的標準。

    

      3.學習與應用

     人應該是隨時開著學習的天線,培養出這樣的習慣後,自然而然看到東西就有反應,就會學到很多東西,這是第一個要培養的習慣。管理就是配套,所有東西放在一齊,不能衝突。講求的是完全融會貫通,而貫通是什麼,就是整理。培養自己能力相對快速的做法,就是不斷地在學習時整理、聯結自己的經驗,思考著學習到的東西跟自己腦海裡的事情有什麼關聯。



 

第三部制度是know-how還是束縛?

 

當你持續感覺自己很忙的時候,這就是改善效率的徵兆。不要用「勤快」逆來順受。注意到細微的事情,提高效率,就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。也是頂尖企業精緻化管理的一環無能者的藉口,則是制式化的回答 ”公司規定,主管交待”

常用英語

 

用人原則,本能叛逆是依據自己的感覺、好惡來做判斷;理性叛逆就是依據理智思考、分析,做出理性判斷,就是為了做得更好而叛逆,因而能改變現、提升到更佳境界

 

制度辦法是設計來讓人運用,不能太複雜


 


第四部將才的條件

思考範疇與任事心態就是成為大將的先決條件,可稱之為將『心』。因此『心』與『職位』交錯來看,若是『心大於職』,必然會成為組織裡的潛力人才,也是主管讀人時的重要指標。若是『心小於職』不僅不能發揮該黎明的戰鬥e="font-family: 新細明體, serif;">職位原有的貢獻,甚至會拖垮整體部門業績的狀況。

  

   打造將才基因2.jpg    


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大指標

  衡量一個人的成熟與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因為除了自我瞭解外,還能夠判斷他人是不是值得信賴交付,隻是我們通常憑感覺來看待,或是憑藉單一面向來斷定。因此,可以透過從四個方面來衡量一個人(包括自己)的成熟度。


(1)單面向V.S.多面向
  是隻考量單一目標的結果,還是個結果平衡彼此之間的影響。成熟的人在考量同時都能夠兼顧相關的狀況,而非掛一漏萬。


 (2)有形V.S.無形
  是否注重有形看得見的事物,而忽略無形的影響。能夠感知看得見的事物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但事物的背後往往隱含著價值。以工作為例,所獲得的薪資是有形的,但背後的學習成長環境卻是無形的。

 

(3)短期V.S.長期:
  思考點是否隻注重現有的影響,而忽略更長遠的後續狀況。若隻注重立即效果,未能從事有耐心的長期耕耘,則為『短視』,形同『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』。


(4)相對V.S.絕對
  非黑即白的絕對指標,缺乏相對的比較標準,則會無法辨別好跟壞。

 

壓力也可視為能力的偵測器

 

討論:

  1. 1.     在豆芽現象一文,導引思考其中問及,追求紮實的內涵必然無法兼顧成長的速度嗎?為什麼有人反而能後來居上?最後決勝的關鍵為何?

 

  1. 2.    制度辦法是設計來讓人運用,不能太複雜,在我們追求改善及創新生活或工作中,如何拿捏得準「簡單」的原則?

 

  1. 3.     連接閱讀才能學以緻用一文,閱讀的第三個層次,是要能夠「重組」知識架構,自己是否有過這個經驗?

 

  1. 4.     每個人能負荷壓力的強度不同,強度愈高往往代表能力愈強。壓力出現代表目標高於能力,壓力解除則顯示能力成長而能達到目標。請分享自身的壓力成長經驗。

 

  1. 5.     何飛鵬,在他商周專欄裡,曾提及「千金難買少年貧」,對於在泰台商的下一代,大部分都是經濟環境優厚,父母如何創造一個少年貧的機會訓練?

 

補充資料:

 

這是台灣一個讀書會,Desmon用他自己獨特的編排架構,與大家分享,請有興趣前去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:

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KMiaWkoH-0&feature=youtube_gdata_player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